評價孩子需要尋求關鍵點

本文Tag標簽:親子溝通??

  點出問題的關鍵,那就是這種行為隱含的一組矛盾:渴望自由與受到管制。到底可不可以不受約束?自由到哪個程度是比較合適的?這也就是為什么說他的行為奇怪但未必是錯誤的原因。

  在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里,多數孩子和家長能夠達成以下共識:

  現實地說,這一矛盾很難得到恰當的處理。如果單純就學習而言,那最好是一句話不說,自己時刻警惕,家長老師嚴防死守,但這也并不合適,它違背了孩子成長的正常規(guī)律。不少孩子也確實做不到。如果放縱不管呢?更不行。

  那就不妨制訂一種彈性的策略,把原則性和靈活性較好地結合起來。例如,我的做法是把相關要求分為硬性和軟性兩種。硬性的是不講任何理由必須執(zhí)行的,例如老師講課的時候不可以說話。如果違反了就要受些處罰。當然,處罰不等于打罵,你可以要求孩子把老師講的內容盡量給你復述一次,復述不出來可以帶孩子去找老師補習一下,然后再讓孩子復述。這樣既達到了處罰的目的又彌補了那節(jié)課的疏漏。注意,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千萬不要扮演“執(zhí)法者”的角色,要不斷幫助、引導和鼓勵孩子回憶當時的內容,力所能及的時候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,整個過程應該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進行。更不要讓這種做法成為一種變相的體罰,例如,讓孩子把與那節(jié)課相關的題做多少多少道。

  軟性的就相對寬松一些,比如自習的時候盡量少說話,但這也要有個相對明確的標準,如果多次超過了這個標準,那就考慮用硬性標準對待。

  制定標準的時候,一定要與孩子商量著辦,既不能強硬要求又不能有不合理的遷延讓步,雙方尋求一個盡量合理的結合點。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回答您!